诸家之论如是,上与经旨相符,下与今之中风诸证相合,岂可谓非外中于风欤。然不舍洁古静而得之为中暑,仍用大顺散,盖不知洁古所论,乃避暑贪凉,有意违时致病,不可名暑也。
《难经》三难,以脉上鱼为溢,入尺为覆为关格,即终始、禁服二篇溢阳溢阴之意。或有饮酒而不节者,或食煎炙而积热者,偶成此证,其热昼夜不止,稍迟二三日,则血凝而不可救矣。
窃念一元肇始,人身性命乃立,所有五脏六腑,九窍百脉,周身躯壳,俱是天地造成,自然之理。问曰:两胁忽肿起一埂,色赤如硃,隐隐作痛,身重,爪甲青黑者,何故?
勉拟景岳回阳饮,迫敛散亡之气,未识阳能回否。学者不可视为寻常,实有至理存焉。
《夷坚志》云:暑毒在脾,湿气连脚,不泄则痢,不痢则疟,独炼雄黄,蒸饼和药,甘草作汤,服之安乐。疾病所伤者,形与神也。
答曰:此元阴不足于胃之上络,胃中之火,遂发于上而津液伤也。方用封髓丹,解见上。